文章题目的“始得”二字是全文的关键。“始得”有惊喜意,得而宴游,且有快足意。山水之游,得游中三昧,才有处难置困中的情感解脱与人格升华。就“八记”而言,“始得”有领起诸篇之意,而“始”字贯通全文,成为立意与为文的肯綮所在。
文章满含悲愤以自己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居于永州一直感到忧惧开局。因为身是戴罪之人,又是闲官,故能“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每天和自己的朋友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尽头,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状的石头,无远不到。看来作者自以为自己的足迹走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正为后面的“始得”预先设伏。“到则披草而坐”八句就“游”、“宴”两字展开接字钩句,续续相生,极其精练,以坐、醉、卧、梦、觉、起、归的所行所为,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强作排遣,但终究没有摆脱被贬受辱的阴影。
是啊,从政治中心的风云人物,一落千丈,变成带罪之身,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莫名的痛苦,即使山水之美,又能减轻多少痛苦。“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而这一切的感觉都是没有“始得”西山之前的感觉。至此“始”字始出,结束前半部分,从反面引西山入题。
后半部分用郑重交代时间开头,从而显示西山之游对于作者的意义。法华寺地势高,西亭所见无遗,终于望见西山,觉得西山之怪特。而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茷”,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的方法,这种居高临下的扫描,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
登高望远,只见几个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席下面: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千里之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云相互缭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西山的特立引发出不与小丘同类,这是从形貌而言;由西山之超乎众上,联想起如颢气的悠悠无际,漫漫无涯,这是从精神而言;由西山之与造物者相始终,想到它的洋洋无穷尽,这是从生命力而言。
至此,作者才从自然中的西山,“始得”人格化的西山,山引发了人的胸襟,人也认识了山的精神,时空合一,情景交融,这是正写西山的笔墨,也是全文的精华。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然后才知道以前的游览不能算作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游览西山才开始。
最后以“故为之文以志”并书年份作结,这是作者对此游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始得”的重要补充。
《始得西山宴游记》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的完美结合的境界。本文中的西山,不类小丘,与浩气共存,与造物游,超尘拔俗,卓立不群,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质和人生理想的体现。西山熔铸了他的幽愤,陶冶了他的情操,启迪了他的悟性,而他的赞美西山正是用来言志抒情。近人林纾曾说:“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读本文,可见并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