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揣摩散文化小说的主题

抓故事情节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的散文化小说,故事情节包括起因和结果,有的还有高潮。小说人物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与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有密切联系,彰显了作品主题的价值。

1.抓住主要人物的遭遇去揣摩小说的主题。例如,2016年卷Ⅱ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战争»(迈尔尼著),主要通过叙述男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我”在战争中受伤→战争使人失去健康;“她”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战争使人失去亲人;炮弹轰炸让“我”永远失去了“她”→战争使人失去恋人。这三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表达了人们的“厌战”思想。

2.抓住小说的主要情节去揣摩小说的主题。例如,2017年卷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天嚣»(赵长天著),主要写了饱受“口渴”痛苦的试验队员们与一位蒙古族同胞在风沙肆虐的困境中互相救助的事情,讴歌了人们在困境中顽强面对困难并乐于助人的精神,宣扬了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的思想。

3.运用由果溯因法,抓住造成小说结局的原因去揣摩小说的主题。例如,2019年卷Ⅲ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著),梨花屯挖沟的结局是填沟。梨花屯六个生产队的社员们为什么要填沟呢? 因为“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所以社员们把沟填平,恢复了原来的四十亩良田,种上庄稼来增收粮食。小说正是通过老车夫讲述填沟的原因,揭示出不从实际出发是改革初期走弯路的深层原因,这正是小说的主旨之一。

抓人物形象

重在写人的散文化小说,可以通过抓住人物形象来揣摩主题。因为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例如,2019年浙江卷的现代文阅读«呼兰河传(节选)»(萧红著),“我”以儿童的视角叙述了几件日常生活之事,刻画了底层劳动人物冯歪嘴子的形象:他任由我家后园种的瓜秧爬上他的磨坊,常年与拉磨的小毛驴为伴,常与我的祖父拉家常,常免费给我“粘糕”吃。可见冯歪嘴子为人善良又寂寞、勤劳又大方,使得“我”愿意亲近与同情他。这就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其实,如何揣摩出散文化小说的主题,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不论如何,考生日常只有多阅读、多体会、多练习,才有可能达到揣摩出文章主题的水平。

相关内容